溧阳研学教育网

科普同科技,科普同行

让科学教育融入数字时代

科学普及(科普)与科技发展密不可分,二者相互促进,共同推动社会进步,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,科普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革新,本文将探讨科普教育的现状、科技如何赋能科普,并结合最新数据展示科普与科技结合的实际案例。

科普同科技,科普同行-图1

科普教育的现状与挑战

科普教育的目标是让公众理解科学知识、培养科学思维,但在传统模式下,科普往往面临传播效率低、互动性不足等问题,传统的科普讲座、书籍虽然内容丰富,但受限于时间和空间,难以覆盖更广泛的受众。

根据中国科协发布的《2023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报告》,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.2%,较2022年提升1.1个百分点,但仍存在城乡差距和年龄差异,城市居民科学素质水平(17.5%)明显高于农村居民(9.8%),年轻群体(18-39岁)的科学素质水平(18.6%)显著高于中老年群体(40岁以上,10.3%)。

群体 科学素质水平(2023年) 同比增长(较2022年)
全国平均 2% +1.1%
城市居民 5% +1.3%
农村居民 8% +0.8%
18-39岁 6% +1.5%
40岁以上 3% +0.7%

(数据来源:中国科协《2023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报告》)

科技如何赋能科普教育

科技的进步为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数字化科普平台

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让科普内容触手可及,中国数字科技馆(www.cdstm.cn)整合了VR、AR等技术,提供沉浸式科学体验,截至2023年,该平台年访问量超过2亿人次,其中青少年用户占比达65%。

人工智能与互动学习

AI技术正在改变科普教育的方式,百度AI科普计划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,开发了智能问答机器人“科普小助手”,可实时解答用户的科学问题,据统计,该机器人日均交互量超过50万次,准确率超过90%。

短视频与社交媒体传播

短视频平台成为科普内容的重要传播渠道,抖音发布的《2023年科普内容生态报告》显示,2023年抖音科普类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120%,量子计算”“基因编辑”等前沿科技话题的搜索量增长最快。

科普主题 2023年播放量(亿次) 同比增长
量子计算 5 +180%
基因编辑 8 +150%
气候变化 2 +110%
人工智能 6 +130%

(数据来源:抖音《2023年科普内容生态报告》)

虚拟现实(VR)与增强现实(AR)

VR/AR技术让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直观,中国科技馆的“火星探索”VR体验项目,让参观者仿佛置身火星表面,了解火星地质和探测任务,该项目自2022年推出以来,已吸引超过100万人次体验。

科普与科技结合的典型案例

案例1:中国天眼(FAST)的科普应用

中国天眼(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)不仅用于天文研究,还通过线上直播、VR导览等方式向公众开放,2023年,FAST的科普直播观看人次突破3000万,相关科普内容在B站、微博等平台广泛传播。

案例2:AI驱动的个性化科普推荐

今日头条利用算法分析用户兴趣,推送定制化科普内容,数据显示,采用AI推荐后,用户科普内容的平均阅读时长从1.2分钟提升至3.5分钟,科普类文章的分享率提高40%。

科普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,随着5G、元宇宙等技术的发展,科普教育将更加个性化、互动化和场景化,元宇宙科普馆可能成为下一代科普主流形式,让用户通过虚拟化身参与科学实验或与科学家实时交流。

科学普及不仅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思维方式的培养,科技让科普更高效、更生动,而科普也让科技更接地气、更贴近生活,二者的结合,将推动全社会科学素养的提升,为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