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,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,普及宪法知识、弘扬宪法精神,对于增强全民法治观念、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,2023年是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1周年,让我们通过科学普及的方式,深入了解这部保障人民权利的根本大法。
宪法基本知识
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,具有最高法律效力,我国现行宪法于1982年12月4日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并公布施行,历经1988年、1993年、1999年、2004年、2018年五次修正,宪法确立了我国的国体、政体、基本经济制度等根本性问题,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。
宪法结构包括序言和四章共143条,序言阐述了宪法的历史背景和指导思想;第一章"总纲"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;第二章"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"是宪法核心内容;第三章"国家机构"规定了国家权力组织体系;第四章"国旗、国歌、国徽、首都"规定了国家象征。
宪法修正历程
我国宪法与时俱进,根据实践发展不断完善,以下是五次宪法修正的主要内容:
修正年份 | 主要修正内容 | 重要意义 |
---|---|---|
1988年 | 增加"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" | 确认私营经济法律地位 |
1993年 | 将"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"写入宪法 | 确立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 |
1999年 | 将"依法治国,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"写入宪法 | 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|
2004年 | 增加"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"条款 | 人权保障入宪 |
2018年 | 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,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 | 新时代宪法发展 |
数据来源:全国人大常委会官网
宪法与公民生活
宪法看似"高大上",实则与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,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包括:
-
平等权: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"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"。
-
政治权利: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(第三十四条)、言论、出版、集会、结社、游行、示威自由(第三十五条)等。
-
人身自由: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(第三十七条)、人格尊严不受侵犯(第三十八条)等。
-
社会经济权利:包括劳动权(第四十二条)、休息权(第四十三条)、社会保障权(第四十五条)等。
-
文化教育权利:包括受教育权(第四十六条)、进行科学研究、文学艺术创作的自由(第四十七条)等。
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23年工作报告,2022年全国法院审结一审行政案件28.3万件,其中涉及公民宪法权利的案件占比显著提升,表明公民维权意识不断增强。
宪法实施成效
宪法实施以来,我国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:
-
立法成就:截至2023年6月,我国现行有效法律297件,行政法规600多件,地方性法规1.2万多件,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。(数据来源: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)
-
人权保障: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《2022年中国人权事业发展》白皮书,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.8岁提高到2021年的78.2岁;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.5亿人,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%以上。
-
法治政府建设:司法部数据显示,2022年各级行政复议机关共收到行政复议申请25.3万件,同比增长12.1%,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持续提升。
-
司法公正:最高人民法院数据显示,2022年全国法院受理案件3372.3万件,审结、执结3082.2万件,法官人均结案238件,司法透明度和公信力不断提升。
宪法宣传创新实践
近年来,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宪法宣传方式:
-
数字化宣传:司法部"中国普法"微信公众号粉丝突破2000万,2023年宪法宣传周期间相关话题网络阅读量超5亿次。
-
青少年教育:教育部推动宪法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,全国青少年学生"学宪法讲宪法"活动参与人次突破80亿。
-
基层宣传:全国已建成3.6万个法治文化阵地,各地开展"宪法进万家"活动,让宪法精神融入百姓生活。
-
特色活动:国家宪法日、宪法宣传周成为全民普法重要平台,2023年宪法宣传周期间各地举办活动超50万场次。
宪法学习实用建议
-
系统学习宪法文本:通读宪法全文,重点理解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章节。
-
关注宪法案例: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等平台了解宪法相关司法案例。
-
参与宪法活动:积极参加国家宪法日、宪法宣传周等普法活动。
-
运用宪法维权:当权利受到侵害时,善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
-
践行宪法精神: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宪法法律,履行公民义务。
宪法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,也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,在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,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成为宪法的忠实崇尚者、自觉遵守者、坚定捍卫者,只有让宪法精神真正融入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,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法治保障。